寒露节气的由来
2023-09-26 14:42:36 来源:网络整理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此时气温较“白露”时更低,露水更多,昼夜带寒意。
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,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是寒露节气。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,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,很可能成为冻露,因而称为寒露。
寒露,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。夜晚,仰望星空,会发现代表盛夏的“大火星”(心宿二)已西沉。寒露后,太阳高度继续降低,气温逐渐下降。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,寒生露凝,因而称为“寒露”。
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斗柄指向确定。现行的“二十四节气”采用的是“定气法”划分,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;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,每15度为一等份,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。当太阳黄经达195度是寒露节点。
在我国民间,有“露水先白而后寒”的谚语,意思是经过白露节气后,露水从泛着一丝凉意转为透着几分寒冷的“白露欲霜”。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,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。随着寒气增长,万物也逐渐萧索,秋季是一个热与冷交替的季节。
寒露,是深秋的节令,干支历戌月的起始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。进入寒露,时有冷空气南下,昼夜温差较大,并且秋燥明显。
寒露以后,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,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,雨季结束。受冷高压的控制,昼暖夜凉,白天往往秋高气爽。
从气候特点上看,寒露时节,南方秋意渐浓,气爽风凉,少雨干燥;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。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、吃芝麻、吃螃蟹、饮秋茶等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将寒露分为三候: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意思是,此节气中,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“菊有黄华”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想知道更多24节气相关内容,二十四节气专区查看吧!
